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是朱允熥

025 多子多福?

我是朱允熥 唐平看月 5549 2024-05-03 15:20

  就在此时,在门外护驾的侍卫,入内通传道:“启禀陛下,皇太子求见。”

  侍卫的通报声,打断了朱元璋的思绪。

  与此同时,他也在庆幸皇太子求见,不然他沉思过久,会让人察觉出不对。

  “让太子进来。”

  朱元璋对侍卫吩咐道。

  “儿臣标,参见父皇。”

  不一会儿,皇太子朱标目不斜视的入内,朝坐在中央的皇帝拱手行礼道。

  “太子有何事?”

  朱元璋以为是有要事,便如此询问道。

  “父皇,儿臣有要务禀告。”

  朱标看了看四周的三个儿子,以及东宫臣属董伦,如此说道。

  很显然,他的意思是,他要禀告的是机密要务。

  “太子,陪朕去武英殿。”

  朱元璋了然,一甩衣袖,从椅子上起身。

  “儿臣遵旨。”

  朱标站直上身,然后侧身跟在皇帝身后。

  “孙儿恭送皇爷爷。”

  三名皇孙见了,立刻拱手道。

  “臣董伦恭送陛下。”

  此时,董伦也是弯腰恭送道。

  朱元璋领着长子和十多名侍从离开文华殿,走在前往武英殿的御道上。

  一路上所遇到的官员或者侍卫或者宫人,皆不约而同的跪在两边,等候皇帝与皇太子的经过。

  “太子可听到了你三个儿子所说的话?”

  朱元璋目视前方,像是没看到到别人对他的无比恭敬,或者说,御极二十四载的朱元璋已经习惯了这一切。

  东廊厢房是皇孙读书之所,又不是武英殿、文华殿那般议事要地。

  所以无论是隔音,还是防备都不森严。

  而皇太子出现的时机,又太过巧妙,所以朱元璋才有此问。

  “儿臣只听到了允炆和允熥的话。”

  朱标也不隐瞒,如实回答道。

  “所谓观其言而察其行,允炆果如宫中人所传言的那样,是个仁善的性子。

  只是允熥……”

  朱元璋在长子面前,也吐露出自己的想法。

  他们二人走在正中的御道之上,身边的侍卫皆在数米之外,所以也不用担心二人的话,被人听见。

  宫中流言有真有假,其中有人推波助澜,也有无缘无故的流传开来。

  作为大明之主的朱元璋对其中的奥秘心知肚明,只要无关紧要,不影响朝政大局,他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
  “允熥性子冷漠,狠厉,不喜与人接触。”

  朱标顺着父亲的话,往下说道。

  “我还以为你这个当爹的,此时还会护短。”

  朱元璋听了,笑着打趣道。

  “但此子,聪颖通透,闻一而知三。”

  朱标不理会父亲的打趣,继续说道。

  “他在说要严惩蛮族的时候,迟疑了片刻。

  也许他想说的是灭族,只是顾虑文臣的物议,才临时改了说辞。

  可见此子心狠手辣,又知分寸进退,不是个善主啊。”

  朱元璋叹了口气。

  他担心子孙昏聩,可又担心子孙太过出众而引起争端,让他这个大家长为难。

  只是没想到,儿子辈的老大威望高,能服众。

  可第三代。

  想到这里,朱元璋摇了摇头。

  “将来,让他去贵州吧。

  正好,这主意也是他提的。”

  心中计策已定,朱元璋对长子说道。

  “儿臣遵旨。”

  虽然心中不忍,对三子的愧疚也越深,但此时此刻,朱标仍硬下心肠,应道。

  朱元璋看着长子的神色,对长子的纠结也心知肚明,便想道:“标儿对允熥,本就有愧疚,到时怕是更不忍了。

  罢了罢了,这坏人就由我这个老头子来当了。

  儿孙都是债啊。”

  一事了结之后,朱元璋又开始关心长子的身体:“郝文杰向我禀告,说你于西安路上的那场病,还留了些病根。

  你这些时日就别太忙碌,先把身子养好。”

  “爹,现在正值年关,各地汇总也都报到京师了。

  等忙过这段时间,我再休息。”

  朱标摇摇头,拒绝道。

  他看父亲想要开口再说什么,直接爽朗一笑:“儿子年轻,身子骨健壮,不妨事。”

  “既然身子骨健壮,那为何不为你爹多添几个孙儿?”

  朱元璋听了,故意说道。

  “爹,儿子不是早就和您说清楚了么。

  咱们大明亲王已经有二十多位了,郡王也有三十多位。

  等十年,百年后,亲王过五十,郡王过百人,咱们朝廷如何支撑的起这么多皇室俸禄?”

  朱标一脸无奈的说道。

  他都快四十了,怎么老爹还劝他生娃。

  这世上可没几个能像他父亲这样,六十多岁还老当益壮的人。

  也得亏朱元璋与朱标这对父子,一向敞怀无隐私无芥蒂。

  不然,朱标以子议父,实在是有违孝道的嫌疑。

  可也是朱标为了国家计,不愿让父亲为难,便自己默默减少付出。

  当然了,他如此作为,有多少是为了减少朝廷负担,有多少是因为他自己不想生。

  只有朱标自己知道了。

  虽然朱元璋规定,亲王除嫡长子外的子女,年满十岁,便封郡王、郡主。

  可到现在,已经有十二位皇孙、五位皇孙女年满十岁,朱元璋仍未封郡王、郡主。

  也许是因为这受封的郡王,每年俸禄六千石,受封的郡主每年俸禄一千石,还有钞、锦、纻丝等实物。

  而未受封的郡王、郡主,别说给粮食了,钞也不用给,只需要给锦、纻丝等实物。

  这么一算下来,每年朝廷至少节省了八万石粮食。

  这么多粮食,算不算多呢?

  洪武十年九月,诏赐百官公田,以其租充俸禄,公侯省府台部都司内外卫官七百六十人,凡田四千六百八十八顷九十三亩,岁入米二十六万七千七百八十石。

  也就是说这省下的粮食,几乎可以支撑洪武十年之时朝廷中央官员们的三分之一年俸。

  而这还只是十多位皇孙,数位皇孙女的郡王、郡主俸禄,还没算亲王的五万石年俸,以及那些还没满十岁的几十位皇孙、皇孙女们。

  如果把应该要给的俸禄全加起来,说不定年支出,可能要达到一百五十万石,或者更多(单是目前二十五位亲王,俸禄已有一百二十五万石。但实际上,只有之国的亲王实给五万石)。

  以洪武二十三年,收天下税粮米麦豆谷三千一百六十万七千六百余石为例计算,皇室成员的俸禄已经占到了差不多5%。

  而这,还只是洪武一朝。

  “对了,标儿,你要和我说什么要务来着?”

  朱元璋听出了长子口中的抱怨,尴尬的朝两边看了看,然后使出了话题转移大法。

  早年生子,那是因为皇室人口单薄。

  这些年生子,他老朱也没想到自己能力那么强啊。

  也不知道是土地太肥沃了,还是老牛太厉害了,让他连连得子得女。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