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:吃货航海记

第10章 为了吃,准备造船!

  郑柳洲敲着桌子沉吟道:“这价钱……有些贵了!”

  确实有些贵了,8000两银子不是小数目,不是中小家族能拿的出来的,家产10万两银子以上的大家族,才能轻松拿出来,每年也才能赚到上万两银子,这样的家族一府之地也不过两掌之数吧?

  何易咏挤着眼睛笑道:“看似贵,实则两个月就能回本,这样算下来也就不贵了。

  再说,配方卖给您了,您可以自产自销,也可以将配方转手卖给外地好友嘛,外地好友不与您竞争,这么一转手,立刻就能收回成本,多卖于几位外地好友……您说是吧?”

  郑柳洲愕然,惊喜问道:“还可以转手卖配方?不会惹恼那位吗?”

  何易咏笑道:“放心,肥皂和粤之爵酒只是小玩意,人家不甚在意。”

  好一个小玩意!

  肥皂和高度酒任意一种,都能助一个家族发展为一府之地排名前几位,兴旺数百年的豪门大家族!

  但确实是小玩意,产业规模不宜太大。

  郑柳洲拍案叫好:“好!不贵!一点都不贵!此事就麻烦贤侄从中斡旋,助叔叔买到配方,叔叔感激不尽!

  那位若有任何需要,任何差遣,只管喻示,在下必定尽心竭力!”

  看吧,不管多贵,别说物超所值,只要能把成本转嫁到他人身上,无限套娃,不管多贵都不贵!

  何易咏没啥家族势力,宗族家族团结一心,使出全力,也只能抱团应战,连那些大家族大势力的试探攻击都大概率胜不过。

  所以只敢少少造一点,卖一次配方,窝在一县之地都会战战兢兢,低调发财。

  人家郑家有实力,有势力,随随便便就能守住肥皂产业和高度酒产业,甚至更大,更赚钱的产业,合该人家赚大钱,越赚越多。

  “承蒙郑叔叔看的起,小侄一定尽心办此事,郑叔叔放心,五天至十天给您准信!”

  “那就有劳了,来,叔叔敬你一杯!”

  “不敢不敢,该小侄敬您。”

  酒宴结束,宾主皆欢,去勾栏听曲,陈老板请客。

  回到家后,何易咏给铁匠铜匠木匠下订单,之前造过的水车主要传动部件、搅拌机、高度酒蒸馏器、除杂过滤设备再造一套,自己画一套图纸,写一套配方和生产工艺,准备好交易。

  “大伯,都说爷爷当年出过海,跟谁出海的?在船上做什么?”

  存款有9100多两银子了,估计够造一半海船的资金了,何易咏一直对辣椒、西红柿、小龙虾等美洲原产美食物种念念不忘,想早几年开始打算,等十五六岁以后造船出海,去美洲寻找原产美食物种。

  因此向大伯何宝柱打听爷爷当年的事,打听造船需要多少资金,需要准备些什么。

  爷爷当年出海的事家族里捂的挺严实,只知道出过海,跟谁出海的,在船上做什么,去过哪些地方,一概不知,只知道带回来几十两银子,回家没两年就去世了。

  大伯何宝柱想了下道:“罢,牛仔比你爷爷更有出息,你爷爷的事给你说了也无妨,不要在村里到处说就是。

  你爷爷啊,当年跟着三宝太监郑大人出过海,是郑大人麾下一艘福船的操帆手,赶上最后两次下西洋,去过占城、暹罗、满剌加等国。”

  “大伯,当年爷爷操帆的福船有多大?多长?多宽?”

  何宝柱一幅忆往昔的样子,边回忆边道:“据你爷爷讲啊,那福船可大了,和一座山一样高!和咱们村一样大!也就比宝船小一点。

  好像是两千料的大船,长十六丈,宽六丈,高十来丈!”

  古代料这个计量单位何易咏没搞清楚,两千料的船不知道排水量有多少吨。

  按大伯这个数据计算,换算过来就是长50米左右,宽18米左右,高30来米,可能加上桅杆才这么高。

  这么大的船,排水量不得1000吨?

  这长宽比,也太宽了吧?

  至于郑和宝船长44丈,宽18丈的说法,所有人普遍认为不可能这么大,排水量都上万吨了,木船材料强度有上限,造不了那么大。

  争议理由很多,古人描述数据时喜欢夸大和大概描述,飞流直下三千尺、缴获无数等就是例子。

  何易咏认为明朝沿用周礼,文人喜欢使用周朝的礼仪与度量衡。

  记载郑和宝船数据的文人没有用明丈记载,用的是周朝更短的周丈记载,周丈一丈才两米出头,具体忘了,只为更夸张霸气一些。

  这样算的话,郑和宝船长100米上下,宽40米左右,排水量5000-6000吨比较合理实际。

  “大伯,这么大的船,能装多少斤货?造一艘得多少银子?用多少木材?造出来能用多久?”

  何宝柱道:“听你爷爷讲,能装110余万斤,造这么一艘船,得三四千两银子!

  用多少木材不知道,用料一般,工匠技艺一般,造的一般的话,船造出来只能用三五年,用料讲究,工匠技艺高超,造的用心的话,船造出来能用二三十年。”

  一吨一千千克,等于1675.6明斤,110余万斤,等于660吨有余,排水量1000-1100吨的船,正好能载货660吨。

  造一艘排水量1000吨的木制帆船,才需要两三千两银子?这么便宜?我还以为需要两万两银子呢!

  何易咏再问一些问题,大伯说的不太详细,只能参考个大概。

  何易咏对明朝的船有些了解,郑和下西洋时期的船长宽比很小,只有2.5比1左右,有能力建造排水量好几千吨的巨舰。

  长宽比越小,船航行起来越稳定,左右横摇的幅度越小,航速也越慢,长宽比越大,航行起来越不稳定,航速越快。

  之后明朝海禁,清朝闭关锁国,宝船几乎没有得到后续发展,因偷摸出海贸易的海商的用船需求,福船得到暗地里的后续缓慢发展,长宽比发展到3比1,4比1,5比1,能造的船吨位越来越小。

  甚至质量也越来越差,明末海商偷摸出海一次能赚好几万两,甚至十多万两银子,造船成本不高,海运风险很大,数年出一次海,出海一次,能吃一辈子。

  所以很多海商用便宜的松木造船压低成本降低风险,出海远洋一两次,归来时船已经被修补的不像样,用一两次就废了,扔了不要了,省的被海防官兵查到。

  大航海时代前期欧洲的船长宽比同样很小,只有2.5比1左右,吨位更小,只能造数百吨的船。

  之后欧洲人航海获利颇多,造船业得到迅猛持续发展,本土的近海船不知道。

  远洋船因为航行的实在太远,必须用好木材,建造的更结实耐用,加上要防海盗,大多建造成更坚固的武装商船,排水量越来越大,造船技术越来越先进。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